把传统制匾手艺传承下去
时间:2024-04-09 点击:
把传统制匾手艺传承下去
在古城开封,有一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代表,其技艺水平在全国数一数二,开封匾牌制作技艺便是其
中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。而说到牌匾制作,便不得不提及百年老店“德顺祥”牌匾社,其牌匾制作综合了南
北工艺技术,已有百余年历史。
家族渊源 制匾工艺代代传
“德顺祥”到我这辈儿已经是第四代了,创始人是我的祖爷爷张荣德。因为那时从事制匾行当的多是社
会底层民众,迫于生活需要,他便联络技艺高超的匠人成立了一个“八作”(木、泥、油、画、竹、扎、绳、
石)分会,并于光绪年间(1891年)在开封杏花园街创建了“德顺祥”牌匾社。
一块好的匾额,不仅需要精良的制作工艺,对制作者的书法也有极高的要求。我的祖爷爷是个技艺精湛
的手艺人,对木雕、刻字、油漆、安装等制匾工艺都十分娴熟,并写得一手好字,集二王、米体、苏体诸体
于一笔,因此来求匾的人越来越多,特别是在祖爷爷制成了鼓楼上的“声震天中”以及“大相国寺”、“藏
经楼”等名匾后,轰动开封,“德顺祥”牌匾社的名气就更大了。
“德顺祥”的第二代传人是我爷爷张广华。“德顺祥”出名后,因为工作量太大,人手紧缺,我爷爷张
广华就在我祖爷爷的亲身传授下开始学习书法及制匾技艺。爷爷在继承家传后,攻书学艺,勤于学习,书法
技艺和制匾水平进步得很快。清末民初年间,由他题写及制作的牌匾在开封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,可惜在“
文革”期间毁了许多,现存的仅有天津杜宝增题写、我爷爷张广华制作的“义丰厚”、“又一春”了。
到我父亲张继先这一代,“德顺祥”的制匾工艺有了进步。父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采用新的制作工艺,
直接在牌匾上按字样深雕,精心打磨,不仅达到面凸光滑的效果,而且所制牌匾定型时间更久。他在河道街重新
竖起了“德顺祥”的招牌,并把门口的“德顺祥”牌匾换成了“汴梁牌匾社”,老开封的味儿更浓了。“德顺祥”
的老牌匾就挂在店里,时时提醒要好好制匾。父亲书写的魏碑楷书堪称绝活,被行家称赞“着笔高简,遗貌取神”
,加上由他制作的
木牌匾质量好、价格公道,因此,上门求匾者络绎不绝。
技艺精湛 改良工艺美名扬
我是“德顺祥”的第四代传人,从小就看父亲制匾,耳濡目染之下,对制匾工艺也有了兴趣。从6岁开始,我就
在父亲的教诲下临帖写字,父亲还带我到著名书法家张本逊先生家拜师学艺。20多年来,我先后研读、临写了《张猛
龙碑》、《郑文公碑》、《张黑女碑》、《龙门二十品》等著名碑帖,也有了一些心得,现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,在
各个级别的书法赛事中均荣获奖项。在书法上有了扎实的基础后,我制起匾来也就有了底气。
我1983年高中毕业后就继承祖业,来到“德顺祥”牌匾社开始了制匾生涯。父亲常跟我说:“做人先学人品,从
艺先学艺德。”牌匾是一张门脸,要求制匾不能怕吃苦,一定要精益求精。这些年来,我凭借家传技艺和书法功底,一
直追求技术创新,在纯手工制作的基础上,对传统刻法进行深加工,加重牌匾的立体感,取得了一些成绩,也得到了大
家的认可。
制匾的程序很繁琐,但不能因为工艺复杂就偷工减料。我制作的牌匾用的都是豫西桐木,这种纯实木很结实,持久性
好。在做匾时,先要用油灰打泥子,再用油漆焊布,增加持久性,然后上油灰、刻字,之后还要再上4遍漆,自然风干修饰
后,一块牌匾才算完成。制作牌匾不仅用料有讲究,而且漆也必须用质量上乘的。因为现在大漆已经很少了,所以我都是用
3组高级漆制作匾额。整体下来,纯手工做好一块牌匾起码要半个月。
将近30年里,经我制作的牌匾有1400余块。清明上河园、龙亭公园、铁塔公园、刘青霞故居纪念馆等景区里悬挂的匾额
,也都出自我手。不仅如此,河北的“山海关”、四川成都的“杜甫草堂”、关山月题写的广东“望月楼”等都是我制作的。
苦心传承 后继有人心快慰
你看我这店里还挂着张本逊题写的“一刻千金”、陈国桢题写的“刻鹤图龙”和王延成题写的“家承素业”,这都是老师
们的墨宝、我制的牌匾。这些题词都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。
我现在也已经是40多岁的人了,经常跟儿子说,咱得坚持把老字号传承下去,不能让“德顺祥”的牌子砸在咱手里。老字
号的传承仅靠凝聚力是不够的,必须从老字号的名誉出发,培养出接班人。我已经规划好了,等到儿子能独当一面的时候,就
把这个老字号交给第五代。
说起第五代,我这孩子也很懂事,他十几岁的时候我就把他送到部队去了。他也喜欢书法,在部队的时候拿过很多书法奖。
2010年孩子退役,在和他商量之后,他表示愿意继承这门手艺。这两年来,他一直跟着我学习,很努力也很勤奋。想到这个传
统技艺后继有人,我觉得特别欣慰。
我常跟孩子说,咱老字号讲的就是手艺,是纯手工制作,现在总有同行说机器制匾快、来钱也快,这话你听听也就罢了,
可别让机器砸了自己的招牌。
制作牌匾,要从习字开始就凝神静心,设计、制作、加工一条龙服务,每个程序都不能出差错。
孩子现在已经入门,这门手艺后继有人了。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到了我这里能继续发扬光大,也是对他们的一个交代。